积极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其核心是研究人类如何获得幸福、发展潜能以及实现有意义的生活,而非仅仅关注心理疾病和缺陷。它强调发掘个人优势、培养积极情绪,并推动个人与社会整体的繁荣。
核心内容
1. 研究主题 :
• 幸福与生命意义
• 性格优势与美德(如勇气、同理心、创造力)
• 积极情绪(如快乐、感恩、希望)
• 健康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2. 理论框架 :
• PERMA模型 (幸福五要素):
◦ P 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
◦ E ngagement(投入,如心流体验)
◦ R elationships(人际关系)
◦ M eaning(意义感)
◦ A ccomplishment(成就感)
• 性格优势分类 :通过VIA(行动价值问卷)识别24种人类核心优势(如好奇心、毅力、善良)。
3. 目标 :
• 帮助个人从“生存”转向“繁荣”,提升生活满意度;
• 促进社会构建支持幸福感的制度与文化。
发展背景
传统心理学长期聚焦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抑郁、焦虑),而积极心理学主张平衡视角,探索“如何让生命更值得活”。1998年,塞利格曼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将其确立为独立领域,引发全球研究热潮。
主要研究领域
1. 主观幸福感 :探讨影响幸福的内外部因素(如金钱、健康、社会关系)。
2. 韧性(Resilience) :研究个体如何从逆境中恢复并成长。
3. 心流(Flow) :专注与挑战平衡时的高效愉悦状态(如艺术家创作、运动员比赛)。
4. 积极干预 :通过实践提升幸福感,如写感恩日记、正念冥想、优势运用练习。
意义与应用
• 个人层面 :通过识别优势、设定目标,增强自我效能与幸福感。
• 教育领域 :培养学生抗挫力、好奇心,倡导“成长型思维”。
• 组织管理 :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员工投入度与创造力(如谷歌的“20%自由时间”政策)。
• 临床实践 :辅助治疗抑郁症,通过积极活动重建患者希望感。
积极心理学不仅提供了一套科学工具,更倡导一种“关注光明面”的生活哲学,帮助人们在挑战中发现意义,在平凡中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