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时评4篇

2023-11-08

《长安三万里》上映——写给中华文明的一曲颂歌


经过长达3年多的创作,7月8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在创作了“新传说”系列和“新神话”系列之后,追光动画着手于创作一个新的系列——“新文化”。“新文化”系列聚焦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挖掘,表现历史中闪光的人物和故事。


创作方向确定之后,创作团队必须确定的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气质的历史时期。他们首先想到了自信、包容、恢宏的唐朝,而想到唐朝,自然而然便想到了唐诗和诗人。于是,就有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长安三万里》。



“大唐的诗人和他们的诗词所能达到的精神和艺术高度,特别能代表中华文明的高度,于是我们就想创作一个关于大唐、关于诗词,关于诗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的故事。”《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和邹靖说。


有观众看完电影后评价,《长安三万里》是创作者写给大唐的一曲颂歌,影片中的诗人们和他们创作的流传千古的诗篇,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


李白是《长安三万里》里最具光芒的人物,但故事并没有直接从李白的视角切入,而是从他的好友高适的视角徐徐展开。



“高适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除了‘天下谁人不识君’,可能大多数人对他就没有更深的了解了。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人之后,就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高适的性格跟李白完全是一个对立面。李白是才华四溢、性格很外放的一个人,高适的性格特征则主要体现为耿直、坚韧、脚踏实地、默默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高适和李白是有戏剧冲突的两个人物。相比之下,我们觉得高适的性格更能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因此用安史之乱后的老年高适去回溯两个人的一生,通过高适的视角去看天才的李白,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一些。”谢君伟说。


拍摄这样一部文学性相当高的历史题材动画电影,创作团队在着手创作前做了许多功课。“这个电影涉及的历史知识量很大,我们对当时的民俗文化以及诗词和美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找到了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他们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邹靖说。


举例来说,影片中李白为好友吴指南祭祀的片段,原本的设计是按照现代人的想象做的,也就是李白在坟前抚琴,但剧组请了专业的礼仪指导,这位礼仪指导给了创作团队一些民俗方面的建议,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时代的习俗是在稻草上浇上美酒寄托哀思,这也是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呈现方式。


为了最好地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创作团队的原则是,电影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记录都要有所遵循,但历史中有一部分的记录是空白或者中立的,这部分内容就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如我们表现李白的青年状态,作为剑客,他的造型就是散发。而对于杜甫,人们一般对他的既定印象是忧国忧民,在电影里我们则把他作为孩童做了比较顽皮的处理。”邹靖说。


此外,据了解,创作团队用到的参考书籍就多达上百本。“我们看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某本书提供的信息来创作。事实上,每本书对当时的描述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一些来自历史上的评价对我们有比较大的帮助。比如《旧唐书》对高适的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不是现代人写的,而是当时的评价,是没有争议的。”邹靖说。


“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长安三万里》用到了48首唐诗。“我们选取这些唐诗有两大原则,一是它必须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让观众一听到就能引发记忆;二是它必须有助于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的发展,符合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故事情境的走向。”谢君伟说,影片中出现的一些诗,是希望告诉观众这些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出的,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就会让观众看到原来这就是李白在这样的景色中追随孟浩然的船只时创作的,影片的华彩部分《将进酒》的段落,则清晰地呈现出李白、高适人到中年,有很多困苦在眼前,但无所畏惧的状态,通过诗中的意境去展现诗人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


《长安三万里》塑造了大唐诗人的群像,在李白、高适、杜甫之外,还有贺知章、王维、王昌龄、郭子仪、岑参、张旭、哥舒翰……诗人们的集体登场,宛如历史天空中的群星闪耀在观众眼前。电影在展现他们的文学才华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天下情怀。


谢君伟表示,这样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希望展现以李白、高适为代表的唐代诗人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这不仅是影片的主题,同时也连接着当下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呈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不少观众在看过影片后说,看《长安三万里》,就像上了一堂充满历史浪漫主义的唐代文学史课。谢君伟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观众之一。“我在做这部影片的时候,有时候是把工作拿回家做的。我的孩子上二年级,电影里的诗他都背过,当他看到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会问我这些人物是谁,我会告诉他这是高适、这是李白、这是王维……这些人物在他脑子里有了具体的形象,他就会对这些人和那段历史产生特别的兴趣,我相信电影上映的时候,也会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他们的精神通过这些诗篇传递给了今天的中国人”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既是一位浪漫不羁的诗人,也是一位擅长相扑之术、召唤群鸣之术的“奇人”。为了塑造一个立体丰满的李白,创作团队煞费功夫,突破了人们对李白的刻板印象,力求还原历史中相对真实的李白形象。“我们对李白这个人物进行了很多研究,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是诗人、诗仙,实际上他还能文能武。李白的一生一直在两种状态中游走,一方面是‘出世’,他是艺术天才,很向往道家成仙,另一方面是‘入世’,他渴望报效国家、成就功名,因此他的一生都很矛盾。这种矛盾塑造了这个人物很复杂的状态。”邹靖说,“我们在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想象,比如为了体现他年轻时肆意潇洒的状态,为他设计了散发的造型。而对他的老年状态,我们则呈现了他做出的一些我们看起来不太能理解的行为,这一切都源自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挣扎。他是一个天真的人,虽然他做过一些错误的选择,但这种天真让他创作了伟大的诗篇,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借由他身上的矛盾和天真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从侧面呈现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谢君伟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们才对生活有那么丰富的体悟,也才能在盛唐时期写出那样豪情万丈的诗篇。“是历史造就了这些诗人,这些诗人把他们对生活的体悟孕育在诗中,他们的精神通过这些诗篇传递给了今天的中国人。”


大胆追溯诗人们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创作一部史诗性的动画电影,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邹靖认为,创作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对这个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和精神状态的探索。“历史中的人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基于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的,比如他们如何去行卷,如何拿着剑和书就游走天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那时候他们所做出的选择是今天的人不太会去做的。我觉得对那种状态和情怀的理解和诠释,是创作中最困难的。一旦当我们想明白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大胆地进行表达就好了。”


同时他也指出,在一部如此少见的具有传记性质的动画作品里把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凝聚成一个整体,也是一项对创作的挑战。“因为影片中穿插的人物事件、历史变化非常多,而我们要让观众始终感觉到故事是一个整体,为此我们用了很多方法,比如使用关联性,观众可以看到当年玩耍的大象和被火燃烧的大象,可以看到相扑运动如何贯穿了人物生命的不同时期,可以看到美好的扬州和只存在于回忆中的扬州……大量的关联性,让这个电影合成了一个整体。”


谢君伟则表示,在看完这个剧本后,心态上经历了兴奋、忐忑到紧张的过程。“我能把大唐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出来吗?我能把这些诗篇里蕴含的意义阐述出来吗?这些问号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而逐渐了解到李白是什么样的,高适是什么样的,其他诗人是什么样的。然而越研究就越发现未知的东西太多了。直到项目进入三分之二之后的时间才慢慢想明白了,在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不太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这些诗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充实了自己,并且把我的这些收获传递给了观众,对于我来说,想明白这件事是一段很重要的旅程。”


传递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和民族自信


谢君伟表示,华彩片段《将进酒》之后中年高适与中年李白相扑的那场戏令他难以释怀。从那个片段中可以看到,两个人的身体虽然都已经相对衰弱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然跟年轻时一样强大,最后高适把李白摔倒后,李白冲着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就是我20年前为你写的诗,高适。”两个人的情谊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片段喷薄而出。“这一个小片段代表了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邹靖则表示,整个电影中他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景是高适和李白两人在阳光下策马奔腾,“它体现了一种自信,人的自信,大唐的自信,民族的自信。我们要追寻自己的理想,要传递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鹤楼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谢君伟说,黄鹤楼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虽然物理上的黄鹤楼倒了,但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绵延千古,精神上的黄鹤楼因此一直屹立在那里。就像电影中高适说的那样,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在影片里展现更多的东方意境”


以动画的形式来讲述一段盛大的史实,不仅给塑造人物和讲述历史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两位导演认为,在这样的题材面前,动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动画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是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展现我们想要呈现出来的内容,我们觉得用动画形式展现文学的意境是再契合不过的了,李白的《将进酒》中既有豪放,也有悲苦,各种情绪杂糅在一起,并且想象力极其丰富,这跟动画电影表达的方式特别契合,所以我们能够借助所谓视觉传达去展现诗中的意境,跟随李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谢君伟表示,除此之外,动画电影能够做到对每一帧的精准控制。“动画电影中的世界是我们从零建造的,哪里需要有光,哪里的布局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都能够精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整个画面的质感去还原我们头脑中想象的世界。”


邹靖也表示,动画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在造型和表演方式上的空间特别大,这种表演的夸张度和概括性是一种极致的探索,是真人表演无法企及的。“尤其是这个电影的题材是诗,诗是对我们的感受到的事物和体悟的概括和提炼,它非常利于用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两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关联性的。”


影片中穿插了不少水墨动画的片段,谢君伟说,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希望在影片里展现更多的东方意境,传递更多中国人的美学理念,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






《长安三万里》:盛唐的失意与诗意


《长安三万里》的出现让人感慨,在各种封神宇宙之外,国产动画电影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富矿。具体题材选择大唐盛世至安史之乱,一众诗人的人生沉浮,挑动了每个中文语境生长之人的文化DNA。


主创团队首先想到的主角是李白,最后片子却以高适为主视角切入,单说这个人物,在诗坛地位并不拔尖,“群众基础”也比不过王维、白居易等人,但这一选择非常讨巧。高适官至节度使,亲历重要历史转折,与李白也过从甚密,以高适晚年困守西川,引出对李白的回忆,对于讲述这一长时段历史,有举重若轻的效果。同时,在动画中,文戏比武戏难创作,高适在疆场运筹帷幄,千军万马的场景比宫中权斗容易出彩。


很显然,这是一部成人向动画,对于孩童来说,观看此片最大的乐趣或许是找到课本里熟悉的诗词跟着念诵。但168分钟的时长和厚重的情节,只会让他们坐立难安。除去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应该说,与这部动画最能共鸣的,是在社会上缓慢受锤的普通人。


片子前半段并未将重点落在大唐风华上,而是着墨于恢弘气象的阴暗面,即旧门阀的资源垄断、朝政的日益衰败与青年才俊的壮志难酬。鲜衣怒马的新科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商人之后李白干谒权贵吃了闭门羹,高适发现自己的家族在京城人心中早已没落。后来两人都有了一定诗名,但高适十分清楚,自己写诗针砭时弊,只会招致权臣忌恨,丝毫无益于仕进。


高适与李白,性情一内敛一飞扬,都空有报国理想,怀才不遇。主创拎出颇具当下性的这点,狂者李白、狷者高适由此变得亲切起来,激起今人共鸣。我们天资各异,但都有过李白那一份自命不凡,在世间碰壁后,亦会生出逃离规则束缚的出离心,在他的大起大落里,我们唏嘘不已,同时感到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高适沉潜修行,于乱世中大器晚成,我们钦佩他的信念感,也羡慕他最终在疆场回转天地。


可以看出,主创努力将谪仙李白“凡人化”,但凡人绝不等同于俗人,在这点上,有些处理欠妥。且不说为表现他落拓不羁的一面,在饮酒大笑的刻画上用力过猛,让人觉得有些油滑,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关键历史情节被隐去,对于理解李白的深层人格造成了阻碍。


李白到梁园找高适,高适得知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举荐,擢入翰林,眼下却离开宫廷,执意要去当道士。原因在片中没有交代,不明史实的观众肯定会感觉很困惑甚至割裂。背后的历史是这样的:李白当官后,唐玄宗只把他当御用文人,可李白是想成为谋士,真正有益于朝政的,久而久之,其失意也就可知了。这个情节不展现,如何让人明白李白洒脱背后的执著?而缺失了这份执著的李白,与汲汲功名之徒又有何分别?


总体来说,在历史改编方面,《长安三万里》基本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高适不救李白、高适与吐蕃之战等情节上,该片有比较主观的演绎,但围绕这些事件本来也有不少论争,是存在创作发挥空间的。


类似的,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观众,个人更关心的也并非每首诗能否对应正确的创作时间,而是那些瑰丽、雄奇的诗句以怎样的方式出现。



《将进酒》的具象化是全片高潮,诗与动画共有的浪漫、百无禁忌发生了美妙的碰撞。吟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引众人乘仙鹤上天,一路从水面、瀑布飞升至银河,进入仙宫,李白狂奔着与仙人们碰杯,最后大家纵身飞向漩涡般的九重天。此时的李白已是个中年人,主创“冒大不韪”给他画上肚腩,堪称妙笔,肉身的微贱、世路的坎坷,拘不住精神的高蹈。诗人与诗飞起来了,中国动画在这个片段里也久违地迸发出一种飞扬的神采。


《长安三万里》总共用了48首唐诗,可见诗在这个作品中的分量。可惜,即便不与《将进酒》的绚烂相比,大多数诗句的出场,也显得过于平淡。李白望着酒杯里的月亮,念诵《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以现代汉语说出,在这些段落里,不见想象力,也难以感受到诗与诗人生命的交融。名诗像一个个角儿被催着上台匆匆露脸,如能精简,将每首诗的具象化表现做到80分,观感应该好得多。


或许也正是由于对诗的超越性整体表现不足,片子最后的落点完成度并不高。虽然黄鹤楼的意象反复出现,并借高适之口说出了“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的金句,表明了世间万物易逝,而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永存,却终究显得空洞。


李白因追随永王遭流放夜郎,途中被赦还,吟咏“轻舟已过万重山”,似是已豁然开朗。一个问题呼之欲出:诗歌对于李白,乃至对于所有的失意文人来说,是否达成了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一种自我认同?倘若片子能再深掘一层,讲透诗对于诗人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诗逾千年而不朽、与今人相接的意义,便能更自然地流露吧。


从整部动画的艺术风格来说,能感受到其致力于还原唐朝风貌的努力。高适、李白策马奔腾时,头小、腿小、体肥的骏马十分吸睛,据说动画创作者借鉴了昭陵六骏石刻。男性倒三角、五五分的身型,女子的玉颊樱唇、丰腴体态,也是吸收了唐俑、壁画的灵感。这种注重历史感的细节令人舒适,不过,人物面部表情用的仍然是迪士尼式略带夸张的动画技巧,以至于动画形象未能完全摆脱以往三维作品的窠臼。但不论如何,《长安三万里》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已经让人不由开始期待,动画电影里的宋朝、东坡会是什么模样了。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长安三万里》,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

来源:人民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带着围坐的高适、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一齐驾着仙鹤飞越银河之上,这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颇具浪漫主义和瑰丽想象的一幕。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梦到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用繁复且丰富的艺术细节恢复了唐代的魅力。


从开元的繁荣到安史的混乱,从江夏的翠绿到长安的辉煌,从江南的舞曲到边塞的战歌,唐代的山水风光如画卷般展开。电影中,男性的宽大腰带、女性的玉质颊红、健壮的马匹,这些灵感皆源自唐代的陶俑和画作。


人们的“叉手礼”礼节,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描绘如出一辙;胡姬酒馆、琵琶曲调,都是唐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壮观的繁荣景象还是诗人们酒诗之间的豪情壮志,都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流露出来。


电影以真实的情感和广阔的视角描绘了人物群像。


从年迈的高适的视角开始,跨越从开元繁荣到安史之乱的历史,李白三次踏上黄鹤楼,高适三次进入长安城,映射了他们的生活变迁,同时也映照了唐朝的兴衰。高适与李白的多次重逢和离别,揭示了一对朋友的两种生活态度。


不只是他们两个,那些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也在电影中"出现":崔颢和孟浩然的盛名,贺知章和王昌龄与李白的欢乐同饮,清新俊朗的王维,年幼的杜甫,以及通过唐诗而获名的哥舒翰和汪伦……他们和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壮丽的大唐画卷。


毕竟,唐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辽阔的疆域和精美的建筑,更在于其众多的人才和宏伟的气度。


电影还引发了我们对于书本之外的思考。


观看电影之前,观众可能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都有刻板印象,如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


然而,《长安三万里》展示了超越教科书的多面性。年幼的杜甫活泼可爱,青年的杜甫朝气蓬勃;高适不仅是诗人,也是凭借家传剑法的武士;李白,除了剑侠诗人的形象,他的人生还包含了迎合社会的曲折、超脱世俗的困惑以及老年的颓废。(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我们喜欢唐朝,也喜欢李白,但我们要欣赏和理解的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平面的历史和人物,更要去探索一个生动、立体的完整画像。


电影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168分钟的片长可能导致叙述过于繁琐,内容并未完全按照历史设定,而是添加了许多想象。其实,《长安三万里》、之前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新神榜:杨戬》等电影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在叙述和抒情之间寻找平衡,如何打磨剧情,这都考验着国产动画创作者。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在电影的最后,高适这样回答书僮,这些话深入人心。


“中国式浪漫”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承传和流传,这种文化的魅力和自信就会永远存在。




《光明日报》时评:

《长安三万里》——壮哉盛唐一阕歌


在世界动画电影的苍莽群山中,中国动画学派是一座壁立千仞的奇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动画电影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近日,动画电影迎来了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长安三万里》。该片气象宏阔、气质刚健、气韵悠然,将先进数字电影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妙结合,让观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该片取材自中国唐代历史,通过家喻户晓的大唐诗人们的传奇故事,展现中国历史的雄浑气魄。(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在此之前,从未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人物在同一部电影中登场:李白肆意洒脱,高适跃马纵横,还有杜甫、王维、“唐代乐圣”李龟年、“草圣”张旭,大唐名将郭子仪、哥舒翰,李白的至交好友丹丘生等围绕在侧,勾勒出一幅群星璀璨的大唐众生图。


作品以高适的视角展开故事讲述。木讷、刚直,人生经历坎坷却从未动摇入世志向的儒生高适,与机敏不羁、天真烂漫,在儒道之间徘徊的“谪仙人”李白天赋与性格互补,人生经历互相嵌入,且惺惺相惜,互相扶持。在他们的成败、进退、取舍、得失中,观众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子,从而对人生、命运等话题产生思考。


创作者没有局限于诗人的一己悲欢,而是通过讲述诗人的人生经历,铺陈出整个历史的发展历程。高适和李白这两个人物如同两段不同声部的旋律,奏响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互动、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复调旋律。影片开篇,年轻的李白向着天地高呼“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结尾,亲身见证了长安城的繁华、劫难与重生的暮年高适充满信心地说出:“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两句话道尽影片贯穿始终的精神实质:对于家国情怀的赞颂、爱国主义的高扬、中华文化的坚守。


在塑造立体丰满的诗人形象基础上,电影主创还在剧情中有机融合了48首唐诗。作品以“唐风、壮美、诗意、考究”为关键词,通过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和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将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融汇于国画造景写意的水墨与色彩中,把这些唐诗名篇转化为前所未见的颜色盛宴、视觉特效和镜头语言,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比如,李白与众好友痛饮于黄河岸边、吟诵《将进酒》,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这3分多钟的蒙太奇制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祥云的线条和色彩来自古代壁画。创作者运用特效软件进行精细的三维建模使其立体化,再深入修饰形成细腻层次,并通过计算、模拟产生真实的气体旋转、流动效果,从而将奇妙的幻想构建为真实可感的景观。


一直以来,动画电影领域存在一种固有观念,即这种类型具备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长于呈现虚幻、奇特、夸张的幻想世界,而在描写现实、呈现历史方面却不如真人电影。而《长安三万里》的题材选取和故事写作突破了这种局限,让大家看到,动画电影不仅可以指向未来、神话、玄幻、科幻或现实,更可以指向真实、硬核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这种创新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据历史、构思情节、创造人物、打磨剧本,以保证大到重大历史事件,小到歌姬头上一个发簪的呈现都要符合历史真实。可喜的是,《长安三万里》历经4年磨砺,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历史想象空间,讲述了一段真挚感人的历史人物故事。从这个角度看,《长安三万里》拓宽了动画电影的边界。其成功有力地证明:动画电影不仅是轻巧的、灵动的、幻想的,也能是厚重的、博大的、历史的;它不仅可以是魔法师指尖跳跃飞舞的魔法棒,更可以是猛将掌中笑傲千军的斩马刀、史官手里写就汗青的如椽笔。动画电影潜力无限,中国电影使命光荣。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