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系列之三 | 孩子爱哭怎么办?

2024-07-23

哭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哭经常是心情不愉快的表现。在言语表达尚处于不自由的婴儿期,为了表达“肚子饿了”“尿布湿了不舒服”“疼痛”等感受时,孩子只有靠哭,别无他法。这种最初只是表示身体上的不快情绪的手段,随着身体的发育渐渐就分化为恐惧、愤怒、厌恶等,而使哭泣中也带有了社会性的意义。当孩子的言语获得一定发展时,他们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了。四五岁的孩子一般不像婴儿那样经常哭泣了,即使哭,时间也很短,有一定的忍耐力。如果孩子动不动就抹眼泪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一、为什么有些孩子爱哭?

幼儿爱哭这种退行行为的产生,有其自身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1.过度依赖。把哭作为表达要求的主要方式,是孩子在情感上过度依赖的表现,因为每当他想达到某种目的时,只要一哭,马上就有人来哄他、同情他、满足他,久而久之,哭便成为他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

2.意志薄弱。性格内向、意志薄弱的个性特点,也常常使爱哭的孩子的这种行为越发巩固,每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善表达、也不想依赖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总是期待着别人来帮助,哭就是他们为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手段。

3.过分照顾。有一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遇上困难。事事包办代替,总是自己走在前面抵挡一切。走路怕孩子跌倒,做事怕孩子碰着,有问题替孩子拿主意,有困难替孩子去克服。总希望自己孩子在人生大道上,毫不费力永远畅行无阻。可是“人生”并不像家长为自己子女设想的那么轻松、美妙。“人生”会有喜悦和欢乐,也会有辛酸、痛苦。家长过分照顾,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自己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孩子总是在家长过分照顾下生活,独立性要求的萌芽就可能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长照顾、保护,环境变了,稍有点风雨,就会经受不住,因为他们缺少应变能力。

二、怎样改正孩子爱哭的毛病?

爱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因为总是依赖大人的孩子心情时常是忧郁的,与同龄孩子交往也常常会产生“无能感”和“自卑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胆小、孤僻、乖戾的性格,严重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及时调整。

1.培养自主精神。一般来说,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快乐的。同样,能自主地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是不会成天哭鼻子的。因此,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入手。首先,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同龄孩子能做的生活琐事和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应尽量教孩子学会去做。其次,让孩子自己做主,在有些生活小事情上不妨让孩子自己来决定。例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穿哪一件衣服去上幼儿园,选择看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等。这样,既能使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又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最后,应该尽可能地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去锻炼,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总之,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各种必要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才能具备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2.适当“难为”孩子。为克服孩子爱哭这种依赖、怯弱的表现,还可以采用适当“难为”孩子的方法。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甚懂得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困难。没有困难的存在,或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才的。因此,有见识的父母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们制造或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克服依赖、怯弱的问题行为。当然,为孩子制造或设置什么样的困难,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是那些经过其自身努力可以克服困难,或在家长指导和启发下能够解决的难题。这样,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坚定信心,提高勇气,培养意志。同时,应认真分析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弱点,“缺什么,练什么”。比如,有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就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去独立办事。当然,“难为”孩子也要注意与激励相结合,在他们经过努力解决难题获得成功之时,家长应该给予及时肯定、赞扬或奖赏。即使败了,也要对其努力过程多加鼓励。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孩子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会出现畏难情绪,不顺利时还会发脾气,这时父母不要急于去解围,爷爷奶奶也不要因心疼孩子而进行干预。否则,不利于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