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金刚经》之核心,蕴含大乘佛教的至高智慧。
它揭示了世间一切外在表象皆为虚幻,无永恒真实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人们常被表象迷惑而执着,所以需要超越表象,体悟其虚妄本质,方能觉悟真理,摆脱世俗烦恼。
原文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翻译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可以通过肉身形象(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到如来的真实法身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通过肉身形象得见如来的真实法身。"
佛陀追问:"为什么呢?"
须菩提解释道:"如来所说的'身相'(外在形象),本质上就不是真实的法身(而是因缘所生的虚妄之相)。"
佛陀总结道:"一切形式的存在(现象),本质上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洞察所有现象背后的非实相本质(空性),便是见到了如来的真实法身。"
0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音声,言语,思绪,得失,聚散,悲苦,生死……一切能被看到、听到、想到、感受到的,都是相。
都是由因缘和条件造成的,从产生的那一刹那起就开始变化,在变化中生、在变化中灭。
而世人往往看不到深层次的变化,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产生虚妄和执着。
有这么一个比喻:世界就像精心设计的全息剧场,99%的人终生困在角色里。
我们就像戴着VR眼镜的玩家,把数据流当成了真实世界。
生活中那些让我们彻夜难眠的职场争斗、爱恨情仇,本质上和睡梦中的猛虎追逐没有区别,一旦数据断流,幻境便瞬间崩塌。
最近荣登全球电影榜排名前十的《哪吒2》,不少故事情节都讲到迷信角色的虚妄不实。
仙界顶层掌权者无量仙翁,以道教正统自居,却在幕后默许捕妖队猎杀妖族炼丹,甚至将《金刚经》的智慧扭曲为统治工具。
他手持佛珠屠戮众生时,台词"禅教已无必胜把握,我们可是犯了弥天大罪",直接暴露宗教外衣下的权力焦虑。
申公豹作为阐教弃徒,最初执着于玉虚宫正统身份,却在权力体系中沦为边缘人,最终选择用道教法器"紫电锤"拯救陈塘关百姓。
这部电影里,穿道袍者未必是圣人,拜佛者也可能暗藏杀机。
很多观众往往信奉“好人标签”,看到穿道袍或者拜佛的角色就认为他们是好人,却被伪善所蒙蔽。
这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根据外表、身份等表象去判断一个人,而忽略了其真实的本质。
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头衔、地位而对其产生盲目的信任,却不知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科学界中量子物理的发展也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提供了新的注解。
佛教“火焰刹那生灭”的古老譬喻,竟与量子场的波动不谋而合。
现代物理学证明,看似稳定的物质实际上是能量的高频振动。
我们的身体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原子的全替换,所谓的“我相”不过是流动的能量幻舞。
我们看到的一块石头,它看似坚固不变,但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内部的原子一直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所以,世间一切外在的表象和形态都是暂时的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
佛经告诫人们要超越这些表象,不要执着于任何相,而要从内心深处明白所有表象的虚幻本质。
02
见诸相非相
所谓的花草、山川、河流、身份、地位、名誉、得失、苦乐……每一个词语或是一种定义,或是一种意义的代言,或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都是表象,都无恒常自性,都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唯有透过万事万物的表象,洞察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暂时存在,才能超越表象的迷惑,获得“破相”的菩提智慧。
六祖慧能在柴房听《金刚经》顿悟时,就完成了这样的一次“破相”重生。
当五祖弘忍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的灵魂仿佛被瞬间唤醒,从此他对世间万相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弘忍大师年老时,要求弟子们各作一首偈语,写出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大弟子神秀就在寺院的廊下写下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译文】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我们的心则像明镜一样,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事物。为了保持明镜的清晰,我们需要时常拂拭,去除上面的尘埃和污垢。
慧能随后也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智慧其实并不是一棵树,它并不是长在某个地方的实体。同样地,明镜也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台子,它只是一个用来反映事物的工具。如果我们从本质上去看,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既然没有东西存在,那么尘埃又怎么可能产生呢?
慧能大师破除的不仅是菩提树的实体相,更是人类对“修行”等种种角色和定义的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给各种事物贴上标签,比如“成功”与“失败”、“神圣”与“卑微”,“高级”与“低级”……
这些标签都是人们着相,执相的突出表现。
而慧能的顿悟告诉我们,要超越这种表象的迷惑,得从更深层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真正的菩提智慧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条件或表象,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和清净。
禅宗认为,当放下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即可照见自性如来。
无我相:不执取身体与妄念构成的"小我"
无人相:超越人类群体概念的分别
无众生相:涵盖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的平等观
无寿者相:不执着于成佛的永恒观念
这种层层破除的过程,正是"诸法无我"的实践体现。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超越“相”的束缚,去除一切烦恼,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03
即见如来
在经典解读中,“如来”是真理的化身,强调佛已证悟真理(真如),以真理为本,故称“如来”。
如同月亮倒影于千江,虽显现不同月影(应化身),本质仍是唯一明月(法身)。
而“即见如来”是透过空性智慧照见事物本质的修行目标。
其本质是破除表象执着、消解概念对立、回归当下觉性的三重生命觉醒。
这需要经历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执着相),见山不是山(破相),见山只是山(即相离相)。
“见山是山”是我们最初的认知阶段
公元7世纪,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辩论时提出:“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他以“镜中像”比喻现象世界——镜像虽依镜面(心识)显现,但执著镜像为实有便是无明。
“见山不是山”是破相的阶段
1974年,被苹果董事会驱逐的乔布斯远赴印度禅修七个月。
在恒河畔,他目睹朝圣者用花瓣供奉粪土中的神像,突然顿悟:“所有神圣与卑微的分别,不过是人心的投影。”
这段经历让他破除对“成功”的执念,后来设计iPhone时,他坚持去掉物理键盘——这不是偏执,而是看透“手机必须带键盘”的人类共识相后的破局。
正如《创新者的窘境》揭示的:“颠覆性创新往往始于打破行业共识。”
“见山只是山”是即相离相的阶段
1508年,被贬龙场的王阳明遭遇三重绝境:瘴疠横行、仆从病倒、追兵索命。
却在石棺中顿悟“心即理”——既正视“此身必死”的现实,又超越对生死的执着。
此后剿匪时,他既用雷霆手段平叛(不避相),又建书院教化民众(不离相),实现“知行合一”。
这或许就是“如来”的真意:不着相,不离相,在纷繁世界中修得一颗如如不动,随机而动之心。
若把这一句偈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记诵于心,修炼于行,便是如来道场上从容者,自由人。
愿你从今日起,做自己生命的“破相人”——
见万相,破万相;见如来,守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