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名篇《省心录》

2025-07-24

《省心录》是北宋诗人林逋所著的一部劝诫修身之作,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涉及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语言精炼,哲理深刻。

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他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天圣六年卒,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原文】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译】

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所以君子只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对别人求全责备。

【原文】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不犯人易,犯而不校难。涉世应物,有以横逆加我者,譬犹行草莽中,荆棘之在衣,徐行缓解而已,所谓荆棘者,亦何心哉!如是则方寸不劳,而怨可释。

【译】

做善事容易,做了善事而逃避好名声就难了;不触犯他人容易,触犯了他人心里不计较就难了。为人处世,遇到有人对我蛮横无理,就要像走在灌木草丛中一样,荆棘挂住了衣服,只能缓慢前行小心地拨开荆棘就是了,荆棘也不是存心阻人啊!这样一来便能做到心中不劳累,而化解仇怨。

【原文】

责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过。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害。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害。

【译】

喜欢责备别人的人难以维持与别人的交情,经常原谅自己过失的人永远不可能改正错误。骄傲自满的人必定失败,自我夸耀的人愚蠢可笑,自我戕害的人必然害己害人。多说话而得到好处,不如沉默而不受伤害。

【原文】

盖棺始能定士之贤愚,临事始能见人之操守。

【译】

一个人是好是坏,只有到生命结束时才能作出结论;一个人是否有操守,只有在患难到来时才能看出来。

【原文】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译】

耳朵不去探听别人的错处,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短处,嘴巴不议论别人的过失。

【原文】

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

【译】

严格要求自己,能服人;宽宏大量,能得人心;自己带头,能率领别人。

【原文】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译】

善于教育子女的父亲,总是在孩子还是婴儿时就着手做起。

【原文】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译】

少年时期不勤苦学习知识和本领,年老体衰时必然会备受艰辛。

【原文】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译】

做善事的人从来不谈利益,而追逐利益的人从来不做善事。

【原文】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译】

品德很高尚,还认为不足的人是谦虚;而财富很多,还觉得不足的人,是贪鄙。

【原文】

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译】

用言语伤人,比用刀斧砍人还厉害;用权术伤害他人,比虎狼还狠毒。

【原文】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铭之具也。

【译】

忠信廉洁,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

【原文】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

【译】

用心专一而进行学习的人,雷声也惊动不了。

【原文】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则蹶;

行险途者畏而惧,故徐步则不跌。

【译】

走平坦道路的人,容易放纵自己的脚步,因为疏忽而走得快,所以容易跌倒;而走艰险道路的人,则因为畏惧而走得很慢,因此不容易跌倒。

【原文】

责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过。

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害。

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害。

【译】

喜欢责备别人的人难以维持与别人的友情,经常原谅自己过失的人永远不可能改正错误。骄傲自满的人必定失败,自我夸耀的人愚蠢可笑,自我戕害的人必然害己害人。多说话而得到好处,不如沉默而不受伤害。

【原文】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译】

谈论他人的短处不能称之为正直;帮助别人去做坏事不能称之为仁义。

【原文】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网疏,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

【译】

追求声名的人必然会危害其自身,广积财富的人必然会给后代带来灾祸。行善作恶迟迟得不到报应,并不是上天疏忽大意,而是上天想成全君子而灭掉小人。灾祸和福祚是上天用来表示慈爱之心的手段,就像雷雨雪霜一样,都是为了培育滋养万物。所以君子担心有灾祸便恭敬戒惧,小人得了便宜便忘了危险。君子害怕祸来反而会招来福祉,小人以疏忽之心看待福祉反而会招来灾祸,这就是《左传》所说的「祸福没有定数,全由各人自召」。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译】

必须有出世者的宽广胸怀,才能入世;否则的话,很容易受到尘世的各种利诱纠缠而使自己迅速堕落;必须有入世者的深刻体验,才能出世;否则的话,很容易变得空虚无聊而使自己难以把持人生。

【原文】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译】

靠正道谋生的人都尽心尽力去做些有益于他人和世界的事,这使得世人都离不开他,老天爷自然也离不得他。如此做法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径。

【原文】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

【译】

只要现在能够停下来休息,那么就立刻停下来休息;如果要等到一切事情都办妥时再停下来,那么这样的时刻永远也不可能等到。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

有时候遇到急切之下弄不明白的事情,应当适当宽缓一下,或许自然而然就真相大白了,不要操之过急,那样会使当事人十分恼怒,反而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有的人急切之下任你怎么劝都不听从,不妨随他的便,不去劝他,他或许自己慢慢就会悔悟,不必要采用强制手段逼迫他听从,那样只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使他更加冥顽不化。

【原文】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

【译】

别人胜过我,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的话,别人不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积下对我的怨恨;我胜过别人,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的话,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恐怕会给我降下难以预测的灾祸。

【原文】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译】

善良高尚的人,在贫穷而没有能力去用物质接济别人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别人有迷惑犯傻的地方,能用一句好话来提醒他们;遇到别人有着急和作难的地方,能用一句好话来解救他们,那么他的功业与德行同样是无法计算的。

【原文】

情尘既尽,心镜遂明,外影何如内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瑶原是家珍。

【译】

只要完全消除对尘世的眷恋之情,那么心灵之镜就会明亮澄彻,所以从外部关注自己的影像,不如从内部进行自我省察,驱除庸俗的念头;只要看破红尘,打消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世事的执著之念,那么自身天性就会像明珠一样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要做世间少有的通达超脱之人,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好自家内心的那一份纯真。

【原文】

凡夫迷真而逐妄,智慧化为识神,譬之水涌为波,不离此水;圣人悟妄而归真,识神转为智慧,譬之波平为水,当体无波。

【译】

凡夫俗子迷失真性而追求虚妄,将智慧转化为对事物的看法,就好比水中掀起波浪,而这种看法始终受其智慧所支配,就像浪花离不开水体;圣人达士看破虚妄而回归真如,将各种看法升华为智慧,就好比波浪平息后的一潭清水,应当很好体味这种无波之水的博大精深。

【原文】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称心,即有大不称心者在其后,知此理可免怨尤。

【译】

人生在世,常常遇到不如意的小事,这是好兆头,可以避免重大的祸事发生。假如每件事都称心如意,那么必然会在以后遇到重大的挫折。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心平气和,不再怨天尤人。

【原文】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译】

不要因为别人辜负我就打消行善济人的念头,想想我当初帮助别人时,只不过是在同情心驱使下做出的举动,并未想着要别人报答。至于说遇上了忘恩负义的人,不必与之计较,付之一笑罢了。

【原文】

正人之言,明知其为我也,感而未必悦;邪人之言,明知其佞我也,笑而未必怒。于此知从善之难。

【译】

正派人的话,明明知道了为了我好,内心感激却未必高兴;奸邪人的话,明明知道是在奉承我,但听着十分顺耳,所以未必生气。由此可知听取忠言是多么艰难。

【原文】

面有点污,人人匿笑,而已不知,有告之者,无不忙忙拭去。若曰:点污在我,何与若事?必无此人情。至告以过者,何独不然?

【译】

脸上有个污点,别人见了都暗自发笑,而自己还不知道,一旦有人直言相告,马上就用手拭去。如果还说:「我脸上有污点,与你有什么关系?」就不合乎人之常情了。可是当别人指出自身的缺点错误时,人们的态度为何就不是这样呢?

【原文】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旨从不忠不恕生出。

【译】

事情过后议论别人,身在局外议论局内人,是做学问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在事后议论别人,往往将聪明人说得极其愚笨;身在局外议论局内的人,往往将困难的事情说得极其容易,这两种毛病都是由待人不忠诚、不宽容而引起的。

【原文】

读古人书,与贤人交游,最不可苟为同,又不可苟为异。二者之失,总是胸无定力,学问中便有时势趋附,非谄即矫耳。

【译】

读古人的著作,与贤能的人交往,最忌讳轻率地表示附和赞同,也不能够轻率地表示异议。之所以会犯这两种过失,都是由于心中缺乏主见,做学问时就掺杂有趋炎附势的成分,不是曲意逢迎便是虚伪矫饰。

【原文】

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情燥火涣然冰消。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养气、讨便宜、求快乐最上法门,切莫认作道学家虚笼头语看过。

【译】

人们在遇到别人蛮横无理的时候,往往怒火中烧,可是忽然转眼一想自己也有过错,不知不觉怒气就消失得干干净净。由此看来孟子所强调的自我反省,实在是息事宁人、涵养正气、受益获福、求得身心快乐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当作一般道学家的套话来看待。

【原文】

人作事极不可迂滞,不可反复,不可烦碎;代人作事又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复,耐得烦碎。

【译】

人们在做事时绝不能够拖拉,不能够反复多变,不能够斤斤计较;可是替别人做事时,却特别需要耐得住拖延耽搁,耐得住反复多变,耐得住琐碎烦乱。

【原文】

己所有者,可以望人,而不敢责人也;己所无者,可以规人,而不敢怒人也。故恕者推己以及人,不执己以量人。

【译】

自己所具备的美德,可以希望别人也具有,但是不能强求别人具有;自己所没有的品德,可以规劝他人具有,却不能怪罪别人没有。因此待人宽容的人根据自己的心理来体察别人的感受,决不按照自己的情况来衡量别人。

【原文】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译】

能经常感到满足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沦落贫穷;能够做到不贪求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卑贱;能将躯体看作身外之物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患病;能够做到不贪恋生命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死亡;能够做到随遇而安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困顿;能积极奖掖后进、培养人才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孤立;能挺身而出,为天下所有人以及子孙后代造福请命的人,上天不会使其陷入绝境。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

有时候遇到急切之下弄不明白的事情,应当适当宽缓一下,或许自然而然就真相大白了,不要操之过急,那样会使当事人十分恼怒,反而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有的人急切之下任你怎么劝都不听从,不妨随他的便,不去劝他,他或许自己慢慢就会悔悟,不必要采用强制手段逼迫他听从,那样只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使他更加冥顽不化。

【原文】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

【译】

别人胜过我,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的话,别人不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积下对我的怨恨;我胜过别人,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的话,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恐怕会给我降下难以预测的灾祸。

【原文】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译】

善良高尚的人,在贫穷而没有能力去用物质接济别人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别人有迷惑犯傻的地方,能用一句好话来提醒他们;遇到别人有着急和作难的地方,能用一句好话来解救他们,那么他的功业与德行同样是无法计算的。

【原文】

情尘既尽,心镜遂明,外影何如内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瑶原是家珍。

【译】

只要完全消除对尘世的眷恋之情,那么心灵之镜就会明亮澄彻,所以从外部关注自己的影像,不如从内部进行自我省察,驱除庸俗的念头;只要看破红尘,打消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世事的执著之念,那么自身天性就会像明珠一样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要做世间少有的通达超脱之人,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好自家内心的那一份纯真。

【原文】

凡夫迷真而逐妄,智慧化为识神,譬之水涌为波,不离此水;圣人悟妄而归真,识神转为智慧,譬之波平为水,当体无波。

【译】

凡夫俗子迷失真性而追求虚妄,将智慧转化为对事物的看法,就好比水中掀起波浪,而这种看法始终受其智慧所支配,就像浪花离不开水体;圣人达士看破虚妄而回归真如,将各种看法升华为智慧,就好比波浪平息后的一潭清水,应当很好体味这种无波之水的博大精深。

【原文】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称心,即有大不称心者在其后,知此理可免怨尤。

【译】

人生在世,常常遇到不如意的小事,这是好兆头,可以避免重大的祸事发生。假如每件事都称心如意,那么必然会在以后遇到重大的挫折。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心平气和,不再怨天尤人。

【原文】

内睦者,家道昌

【译】

家庭内部和睦的,家庭就昌盛。

【原文】

责人者不全友,自恕者不悔过。

【译】

喜欢指责别人的人,不能保全友谊;喜欢宽恕自己的人,不能改正错误。

【原文】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译】

对待众人要和气,对待下属要多宽容,对待别人要多谅解,这是君子的为人。

【原文】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

【译】

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原文】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马走坡,虽不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译】

做善事就好比是身背着重物登山,尽管志向已经明确,但还是担心力量不够;做坏事就好比是骑着马走下坡路,尽管不用抽打,但马还是收不住脚步。

【原文】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

【译】

听到别人的善言规劝,就表示感谢;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感到欣喜。

【原文】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

【译】

已经过去的岁月不可能再回来了,尚未到来的日子不能一味等待,而现在的时光一定不能失去。

说明不能沉溺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是要抓住当前。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