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屈鹏雯)教育,始于对生命最初的好奇心守护。近日,在丹江口市龙山镇中心幼儿园,一场由韭菜花和草莓苗引发的“认知探索”,正生动诠释着何为“一心一意为学生”的教育初心。老师们将课堂搬进菜园,俯下身来,倾听童声,将教育的根脉深深扎进孩子脚下的泥土。

从“认知误差”到“教育契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敏锐捕捉
“木木老师,这是什么花呀?”一个寻常的清晨,菜园里孩子的一声疑问,点亮了一个不寻常的教育瞬间。面对孩子们将韭菜花视为“新奇花朵”、将草莓苗错认成“杂草”的认知误差,老师与保安并未简单纠正,而是敏锐地将其视作宝贵的教育契机。
保安张叔化身“田间导师”,他用孩子们最熟悉的“饺子味儿”唤醒他们的嗅觉记忆,耐心讲解韭菜的生命周期;木木老师则引导孩子们蹲下身,仔细观察曾被他们忽略的草莓叶片。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自觉:教育的节奏,必须跟随孩子好奇的指引。

从“知识缺失”到“情感联结”:为学生构建有温度的乡土记忆
“这些生长在乡间的孩子,竟对土地如此陌生。”这一发现深深触动了教育工作者。他们意识到,单纯的知识灌输无法弥补生活的断层,必须为孩子创造与土地深度对话的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精心设计,将小菜园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生命课堂”。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韭菜抽苔的触感、草莓花开的惊喜和四季轮转的故事。这种“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旨在将“乡土”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孩子们生命中可感、可知、可爱的温暖底色,重建他们与故土家园的情感联结。

从“单向传授”到“共同成长”:教育初心在田野间绽放
这场实践的价值,远不止于让孩子认识了几种植物。它展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当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眼中因发现而闪烁的光芒时,他们也更坚定了“一心一意为学生”的信念——教育的成功,在于点亮,而非灌输。
“别让乡土在幼儿心中失落,就要从带他们认识一株韭菜的绽放开始。”这所幼儿园的实践证明,当教育者将全部身心投向学生,最朴素的田野也能成为最肥沃的教育土壤,滋养出孩子们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与好奇。